归来不盛年少 但少年初心不改

很久不写东西了,一直发图也不是文太,鉴于新视线杂志拍的短片实在喜欢,想单独写点东西品品,欢迎大家多评论交流。

纪录短片是最先放出来的,我们不妨先从它说起。

全篇质朴纪实,没有前奏没有旁白,只有主人公的叙述。

就和看侯孝贤的电影《牯岭街少年杀人案》那个时代那个类型的电影开场一样,一开场就进入了日常。市民球场的背后是马龙的宣传横幅,上面的龙队还是蛋崽时期,可见有一定的历史了。这也是家乡和别处不同的地方,在我们的城市看到他的相关海报横幅大概会是最新的,里约奥运走红之后的。


前边大爷看多了,龙队一出现,还没反应过来,以为是某个大爷晨练呢,直到后边特写出现。



之后就是司机载着他想要回到过去生活学习过的地方,这时的马龙虽是这座城市的归人,但城市的变化带来的陌生感,让他更像是过去记忆的闯入者,以局外人,第三人称的角度站在某个时间结点上回看。

车上的对话大概让他无所适从。他和司机说了两个以前训练过的体校之类的,都被告知拆迁了。




他听了之后先是低下头,然后不自在地东张西望,这种时过境迁的感觉让他有点无力又心酸吧。



这个短片里没有bgm但是有很多空镜,这些无法直接呈现实际内容的镜头,很好地隔出了短片舒缓的节奏,减少画面信息,为观众的思考留白。

小时候的记忆是单一的,主旋律就是空镜里的白球,但这种纯粹又是日后非常怀念的。它不像背井离乡出去闯荡之后,虽有同伴,但关系远没有那么单纯美好,因为多了一份竞争。


这样的体会又不仅是马龙一人能感受到的,训练场里的孩子们,他们有一天也会经历。

因为鞍山之前的体育馆体育场都改建别的了,镜头取景回到了北京,从这里开始的一些镜头,第三人称角度审视的感觉就更明显了。

到现在29年的人生,只有11年在鞍山,这种根在枝叶漂泊的分离感,让人的心揪着大脑却有些茫然。


看着过去熟悉的地方,也许眼里过去自己在这生活学习过的痕迹已经模糊,反而有点在看别人的经历的感觉,但因为乒乓球一直是从未间断过的线索,物是人非也能记着,特别是对人生第一桶金的记忆,你赚的第一个1万,和往后的1000万比当然更珍贵,在鞍山拿到的职业生涯最初的那些冠军就有着同样的意义。

在车上一边指着窗外的建筑,一边和司机聊着城市的变化,期间谈话中止,手也没放下,我不能确定窗开没开,他似乎在感受这里的风,又似乎在通过一些看不见的触觉回忆过去的感觉。这个细节让被刘海梳上去塑造成熟感的他,又流露出我们熟悉的稚气。

接下来讲的就是大家都有共鸣的地方,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而努力,是被动的,那种累是体能的消耗;长大后,输赢的压力,让人不得不主动,这时的累更苦,是心累。


镜头切换到黑白,思绪拉回某段回忆。再回到故乡让人“无聊”……

这也是在外打拼的人可以感同身受的,我们的主要生活已经迁移,我们别处安家,但是我们的那种归属感和血脉根系的认同感,让我们始终对家乡有种剪不断的牵挂,但是当它出现在眼前的时候,我们又会茫然无措。这时,它于我们倒是更像一个精神最终的寄托。


在登顶之后,那种满足感那种喜悦和成就感,也许并不会伴随我们很久,比起在那之前的长久努力,简直就是过眼烟云,不留意甚至会怀疑它是不是梦一场。但之后的焦虑、压力、期许、追求……会更多更长。这一点,里约之后的采访他也经常提起。


这时,无论过去的成就多么辉煌,人生似乎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,这时出现了特写镜头,缓缓晃动,他似乎在回忆着过去,又似乎在审视着未来,站在两者的交界,恍惚着……


视频的最后出现了几个在北京队训练的小运动员,他们中有和当年马龙上京时那般大的,也有向往马龙的,他们是马龙的过去,也是未来的“马龙”。

最后

就像今晚有小伙伴和我聊龙队自我回顾的家乡和经历,觉得真的简单到普通,就是一个凡人通过努力成功的事迹。一步一个脚印,功到自然成,诠释了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专注和投入,让人觉得更真实更贴近,更心生敬畏。

晚安

像龙队学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

评论(3)
热度(67)

© Cosimo | Powered by LOFTER